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学设计
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是丹麦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的童话故事,发表于1846年。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,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,欢迎大家参考!
学习目标
1、会写7个生字,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。
2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把握课文内容,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3、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,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。
4、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。
学习重难点
1、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,关注小女孩的命运。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。
2、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课时安排
2课时
教学准备
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;乐曲《天鹅》
教学过程
第一课时
一、谈话导入
1、同学们,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?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,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,却有家难归,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。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,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,这节课,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。
2、板书课题。
二、整体感知,理清脉络
1、自读课文,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,读流利。
2、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。
3、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,把课文分成三段。
三、创设情境,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
1、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,仔细地品读课文,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。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,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。
2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,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,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。
3、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
4、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。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,并提建议。再自由读这部分,感受小女孩的可怜。
5、指名配乐朗读。
6、如果你是小女孩,你现在最需要什么?可是,她又冷又饿,有家又不敢回,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,一无所有。
第二课时
一、深入品读,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
1、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,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,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。
2、以汇报的方式,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。
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,幻想的越美好,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,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。
3、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,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。
二、围绕中心,提出疑问
1、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,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。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,提出问题。
2、出示: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,她曾经多么幸福,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。
学生可能质疑: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?为什么会看到?怎样看到的?
两个“幸福”是什么含义,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?
三、感情朗读,体会“幸福”
1、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,使她感到幸福,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,画出来。
2、学生汇报,教师板书: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
3、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,找生朗读,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。
4、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,练习朗读,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。
四、感情朗读,体会现实
1、火柴再温暖,再明亮,带来的幻觉再幸福,总是要消失的。读下面的句子,说说你读懂了什么。
出示句子:哎,这是怎么回事呢?她刚把脚伸出去,想让脚也暖和一下,火柴灭了,火炉不见了。她坐在那儿,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。
这时候,火柴灭了,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。
这时候,火柴又灭了。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,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。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,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。
2、交流:现实的残酷,女孩命运的悲惨。
3、比较句子:啊,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,对她也是有好处的!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,在墙上擦燃了,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?她终于抽出了一根。哧,火柴燃起来了,冒出火焰来了!
她又擦了一根。
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。
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,要把奶奶留住。
体会: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,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,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。而这种美好,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。所以,“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,越飞越高,飞到没有寒冷,没有饥饿,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。”在死亡中,在另一个世界中,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。
4、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。
五、总结写法与读法
1、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,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,回顾一下,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。
2、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?
六、拓展延伸
1、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,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。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《你别问,这是为什么》。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。
2、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。
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,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,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100多年过去了,仍在世界各国流行。《坚定的锡兵》《拇指姑娘》《皇帝的新装》《人鱼公主》等,你读过了吗?
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2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作家,“世界童话之王”安徒生的作品,它写于1848年。这个感人的故事,我们的父辈读过,我们也曾读过,而我们的孩子们也正在读着。为什么一个两千多字的童话故事有着这样恒远的魅力?我思索着。是那份情,那份安徒生对穷苦人民真切,深沉的同情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。据说,安徒生的母亲,小时候家境贫寒,家人让她沿街行乞,可她不愿意,便整天蹲在一座石桥,冷极了,就伸出双手温暖自己的小脚。安徒生便以母亲为原型写下了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。可见这个故事是安徒生用泪水与真情写就。
设计特色
本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三个特色:
一、以教师的真情唤起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深切的同情,以情促读,以情促悟。
二、从老故事旧教材中寻找新的切入点,设计有创意的教学思路。
三、找寻这个老故事在新时代的意义,引导学生关注并关爱社会中弱势群体。
学习目标:
1、学习生字词语。
2、理解课文内容,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3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、感受,个性化地朗读课文,读出韵味。
4、学会关注、关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。
学生准备:认真预习,做好批注。
学习重点:
1、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,体会作者的`思想感情。
2、能较准确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、感受,个性化地朗读课文,读出韵味。
教师准备:钻研教材,了解学生预习情况,由此来预设教学过程。
教学流程:
一、旧知入课
还记住小凡卡、杨科、小珊迪这些小伙伴吗?这些孩子年纪相仿,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却有着相同的命运。那是怎样的命运呢?
二、揭示课题
读课题:关于课题,大家在字音和字形上有什么要相互提醒吗?
三、走近安徒生
①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资料简介安徒生。
②师小结要点
a、了解安徒生的成就,了解安徒生是丹麦人民的骄傲。
b、了解安徒生贫寒的身世,知道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是安徒生以母亲为原型,用泪水、用真情写就。
四、师生合作读课文
这个环节以配乐方式,师范读、指名读、小组读、男女小组读及师导读形式进行。
教师的范读是为了带领学生尽快走入文本,以自己忘我于文本的真情打动学生,使学生情动而相随。学生各种形式的读是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,也为了防止有人滥竽充数或是老是一人在读,大家都歇得松弛了的状况。
五、抒发初读感想
真情朗读课文后,应该让学生回味回味,此时教师不应立即打破这份美好的沉默,让学生就这么沉默着,沉默到大家都耐不住时,才让学生在沉默中爆发,抒发自己此时感受。让沉默给生成腾出空间。
第二教时
一、用鲁迅的话来解读这个悲剧
课件出示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诠释:悲剧就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。
引导学生读读这句话,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。
第一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,到文本中去找寻美好的东西
1、学生自由读课文,找出文中的美好事物,划出相关语句并旁注写下自己的理解。
2、学生交流汇报,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:
美好的大年夜:灯光辉煌 烧鹅飘 香合家欢聚
美妙的幻象:温暖的火炉 喷香的烧鹅 美丽的诞树 慈爱的奶奶
美丽的女孩:金黄的长发披在肩上打着卷儿
3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美好的事物。
4、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读这些句子。在学生说到第五段“温暖的火炉”这一美妙的幻象时,重点引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:
这一段的朗读训练可以这样进行:
①师范读。
②说说听了师的朗读,你感受到什么?
③自由朗读这一段。
第二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。从文中找找相关语句,说说这些美好事物是怎样被一点点被撕碎的。
1、生读书并动笔。
2、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。
3、师总结要点:
a、辉煌灯光、飘香烧鹅、节日的欢乐不属于小女孩,她拥有的是寒冷、饥饿、孤独,最后走向死亡。
b、暖和的火炉、喷香的烧鹅、美丽的圣诞树,最后都化作了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。
c、金黄披肩、两腮通红、微笑着的美丽女孩死了,她在被冻死在街头。
教师依照学生发言,轻轻擦去前面那些美好的事物,板书:
d、节日的欢乐没有了,美妙的幻象消失了,卖火柴的小女孩死了。一切都没有了,那么留给我们的是什么?
e、生各自表达难过、失望、同情、悲愤……的感情。
带着同情,带着悲愤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,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最后一句话的。重点引导学生谈对两个“幸福”的理解。表达感受之后,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两段。
二、从插图入手,寻找悲剧根源
过渡导语:小女孩死了,美丽的小女孩,善良的小女孩就这样被冻死在街头。那么,谁是刽子手呢?
让学生仔细观察书P97的课文插图,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,或是有什么问题。
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:
①坐在冰天雪地的小女孩正忍受寒冷的侵袭,饥饿的折磨,可她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祥和、宁静的?
②小女孩四周是蓝白冷色,而火光里的幻象是令人悦目的暖色—金黄色,这说明什么?
③小女孩擦着火柴出现那么多幻象,为什么插图却选择奶奶紧紧地将小女孩拥入怀中的情景。
重点讨论:奶奶对小女孩意味着什么?
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想象奶奶曾带给小女孩的爱,领悟小女孩的痛苦不仅来自肉体,更来自心灵。因为小女孩所处的社会是一片爱的荒原。
第三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:从哪儿看出小女孩所处的社会是一片爱的荒原,到文中去找一找。
具体句子是:
1、她穿过马路的时候,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,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。
2、一只怎么也找不着,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。他说,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。
3、这一整天,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,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。
4、她不敢回家,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,没挣到一个钱,她的爸爸会打她。
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:骑马车的富人视她为无物,过马路的小男孩捉弄她,讥讽她,来来往往的行人没人关注过她,没有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,更可恨的是她的家,那所谓家不仅没有热的温度,更没有爱的温度—她的爸爸会打她。没有了爱,小女孩便没有了一切。所以,等待她的只能是死亡。
师质疑:那么,是谁夺走了小女孩的爱?
关于“爱”的再思考。
如果小女孩生活的社会是一片爱的绿洲,那又会怎样?
出示课件,如果拥有了爱,那飞驰的马车会。
如果有了爱,那捡了女孩拖鞋的男孩会。
如果有了爱,那些从女孩面前匆匆而过的行人会。
如果有了爱,女孩的家。
如果有了爱,女孩将拥有。
三、拓展延伸
读到这里,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同情小女孩,都痛恨那个吞噬了小女孩的冷酷无情的社会。但是这还不够,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。